摘要:低空经济正在成为我国重点发展的新兴领域。中国民航局数据显示,到2025年,低空经济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万亿元,并在2035年扩展至3.5万亿元。与此同时,数字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在多个政府报告中被反复强调。二者并行不悖,更在许多方面存在紧密的联系。从本质上看,低空经济和数字经济都具有“空间”属性。低空经济是物理空间的拓展,而数字经济则开辟了虚拟空间,两者共同构成新的发展场景。数字
低空经济正在成为我国重点发展的新兴领域。中国民航局数据显示,到2025年,低空经济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万亿元,并在2035年扩展至3.5万亿元。与此同时,数字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在多个政府报告中被反复强调。二者并行不悖,更在许多方面存在紧密的联系。
从本质上看,低空经济和数字经济都具有“空间”属性。低空经济是物理空间的拓展,而数字经济则开辟了虚拟空间,两者共同构成新的发展场景。数字经济依托数据要素的无形性和低复制成本,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衍生出云计算、人工智能、产业互联网等丰富的生态体系。而低空经济则正在通过无人机、eVTOL、飞行汽车等应用场景逐渐“破圈”,迈入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
二者又同属“新质生产力”。所谓新质生产力,是指通过生产要素的创新性组合,带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推动传统经济提质升级,催生新产业、新需求。数字经济已经有了坚实的基础,而低空经济则处于蓄势待发的关键节点。截至2024年底,我国低空经济核心产业市场规模已突破6000亿元。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更为低空经济的发展定下基调。
从时间维度来看,数字经济的兴起早于低空经济。自2015年“互联网+”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2016年G20杭州峰会提出数字经济倡议,再到2017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数字经济在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中逐步完善。相比之下,低空经济的政策定位相对较晚,2021年才被纳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5年全国两会进一步明确其战略地位。但无论先后,两者的提出都源于产业生态逐渐成熟,具备广阔的成长空间和顶层战略支持。
在当前经济提质升级的背景下,数字经济和低空经济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它们不仅代表了相对崭新的生产力形式,也具备极高的技术渗透率,能够开辟全新的使用场景,培养新型人才,创造就业机会。同时,它们都展现出赋能传统产业的潜力:数字经济通过大数据、AI等手段帮助传统产业提效升级,而低空经济则能为农业、文旅等传统行业叠加新的场景,例如无人机播种、航拍文旅等,催生新的业态。
二者的关系更是相辅相成。低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数字经济的支撑。无论是低空通信网络的建设,还是飞行器的智能调度,都需要高带宽、低延迟的网络环境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化手段的赋能。与此同时,低空经济也为数字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通过拓展空域,积累航拍数据、物流数据、飞行航道数据,低空经济不断为数字经济提供新的数据资产和创新动力。正如地理大发现曾经扩展了人类的经济活动范围,低空经济同样在扩展新的空间维度,助力数字经济实现从虚拟空间向现实映射的跃迁。
在研发阶段,低空经济的知识密度高、跨区域协同频繁,也进一步推动数字化协同工具的应用。例如3D建模、定制化协作平台等,都在提升无人机研发、调拨和供应链管理的效率。这种结合不仅优化了研发流程,也推动了数字经济工具的落地应用。
更重要的是,二者的结合最终将改善用户体验,创造新的消费场景。从智慧出行到文旅娱乐,从农业到应急救援,数字化与低空经济的融合能够为人们带来更加便捷和创新的生活方式。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更是科技以人为本的生动体现。
综上所述,低空经济和数字经济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互为支撑、相互渗透。它们共同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经济在新的发展阶段实现突破。从虚拟空间到低空蓝天,这对“双引擎”正在为未来经济绘制全新的增长图景。
免责声明:
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投资建议,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作出任何保证,亦不对因使用或信赖文章信息引发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